全部商品分类
书画家
>
书法家>
张松涛 山人一村 民子(潘冰新) 黄添喜 贾学国 汪钟鸣 苏士澍 黄立成 樊敬谦 张明虎 刘明 张新录 郭新富 杨克东 杨洪迪 邓志贤 赵旦云 解同国 何国富 葛天孝 黎永烈 李海生 毋笃胜 萧逸 茹进存 周文斌 王洪亮 周伟平 陈启智 许得清 鞠初远 王群合 王玉喜 马英庆 杨海卿 郑传彪 齐志义 孟凡俭 陈顺安 吴文恭 陈庆祯 吴建中 钟秉成 顾淮东 姜国亮 张荣臣 李振兴 赵君元 曹银虎 张光信 王柏林 张富荣 李海鸣 周黎明 聂亿林 杨槐 许锦宏 徐如钢 刘燚 姚孝文 汪新来 孙海德 张守群 王洪德 张嗣让 曹学刚 张会有 魏锦华 石俊海 周海 乔振国 郭世昌 林对光 何春海 赵树军 孙国亭 刘吉旺 王竹廷 陈廷怀 刘喜富 郭致麟 刘文清 范武刚 李永峰 茹丙午 齐国栋 乔胜军 苏茂智 李述安 晋耀文 冯智宏 赵得云 孟凡坤 花振荣
国画家>
刘丽芳 曹增奎 王桂臻 肖甲文 张淑平 李冀湘 纪兰云 颉群章 李海泉 民子(潘冰新) 张祺晟 闫成壮 宝力格 姚永革 梁小友 张庆刚 吴成友 张旗晟 王猛 刘利剑 罗连筠 赵无极 闫友会 杨晓弟 潘丽君 张会燕 李玉龙 王秀臣 那庆江 孙正馨 裴龙 汪桂芬 何玉英 陈桂芝 陶天翊 周怀峰 徐汝青 张宝洋 李雁飞 贾广宗 魏宏声 杨和平 侯望发 张亮 魏鸿 李坛计 康忠显 宋兆钦 李社安 王顺泰 楼开敏 刘乃成 孟繁楫 郑宗用 徐小明 崔伟丽 刘桓麟 王洪武 祝伟民 彭甫召 张连合 李涛 郑建鹏 杨志强 李丕民 岑光荣 郑小平 许文高 徐光荣 王国山 李澎彬 陈烈 田英华 李存玉 宗明志 肖泽宁 胡媛媛 邵玉虎 張渔樵 张渔樵 关腾飞 邓集文 陶文元 文建海 武吉廷 徐佩铭 肖福昌 刘会群 孟繁楫 张云海 董勇刚 徐枝贵 张凤亮 陈亮 杜勇 李书民 金朔瑫 齐国栋 谢从荣 姜晓琦 孙秀萍 李乃华 郭培玉
油画家>
王春红 张维源 潘冰新(民子) 王强 李西涛 王惠勤 方双燕 姚福兴 翁文龙 陈德水
水彩画家>
彩铅画师>
素描
>
书册
>
北龙
>
书法艺术的起源

墨缘斋文化官网 / 2017-09-26


 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美化书写形成,进行艺术创造的成果,在传统文化中居有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普遍的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 书法艺术的形成

 

从书写文字中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与汉字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写的符号,与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汉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反映出熟练的技巧和一定的审美追求,已具有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线条富有变化,排列有明显的工整化趋势。战国青铜器铭文具有浓烈的装饰风格,但直到此时,文字还是作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献记载表明,人们还不曾把文字的线条结构与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秦统一后,整理文字,删除异体,创制小篆,富有装饰风格,但小篆从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汉代隶书的成熟,使汉字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东汉时人们学习书法巍然成风,出现了论述书法功能的专著如蔡邕的《笔论》,书法才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也有人依据元代刘因在《荆川裨编》中的记述:"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魏晋以来,其学始盛,自天子、大臣处士,往往以能书为名,变态百出,法度备具,遂为专门之学。"认为魏晋是书法艺术的形成期。这在学术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 甲骨文书法

 

这是商人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书法艺术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间,早期笔力雄放,中期笔锋疏朗,后期刻淳福挥?quot;"蝇头小楷"的风格。

 

◆ 金文书法

 

商周战国时代刻有在钟鼎等铜器,兵器上的铭文,包括在钱币上铸刻的文字,统称为金文。这是文字书写中自觉追求艺术美的开始,使文字美与铜器的装饰花纹浑然一体,铭文多为圆笔,突出流动的曲线美。

 

◆ 秦代书法

 

秦代的书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这是唐初在陕西凤翔出土的十块刻石,每块高约三尺,直径二尺许,四周刻有文字,记述秦国君游猎的盛况,原文七百余字,现存二百余字。字体为用笔圆转的大篆,排列工整,为当时通行的馆阁书。秦统一六国后,划一文字,以河西文字为基础,削繁就简,制作小篆,通行全国。 1975 年湖北云梦秦简的发掘,说明隶书已经在秦代兴起,隶书直线方折,较篆书曲线圆转,较易书写。

 

◆ 两汉书法

 

汉代的书艺以隶书为大宗,擅长写隶书的令史,称为"史书令史",所以汉代人称隶书又叫"史书",除了少数刻石和符玺、印信还沿用篆书外,隶书已成为汉代通行的文字。由于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在形体上产生"八分"。在书法史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汉隶。汉隶的进一步发展,到东汉末又有了""(点)、"" (长撇)、""(直钩)、" "(短撇),结构上更趋于严整,并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谓"今隶"。东汉时形成各种流派,如以正势结体的方正派;用笔劲直的劲直派;用毫端书写的纤劲派;顿挫飞扬的华美派;用笔平放的平展派;刚柔精劲的秀劲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飘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种风格,琳琅满目,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书法的喜好和书法艺术的繁荣。

 

◆ 魏晋书法

 

魏晋书法承汉代书法的坚实基础,又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晋代的书法,可与唐诗、宋诗、元曲相提并论,一百五十多年间,书家近二百人,可谓书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魏碑,用笔和结构都有新的创造,书写豪放奇伟,生动活泼,明显地表现了从隶书到楷书的递变。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崭新风格,达到了平和自然,潇洒隽永的境界。《兰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为最杰出的代表作,在书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 隋唐书法

 

隋唐书法伴随碑书的复兴,又一次出现新的高涨。表现在艺术上追求刚健雄强之美,一改东晋南朝平和柔媚的风韵,形成唐代书法的特色。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书体,结构平正精密;草书大家张旭,笔势奇伟飞动;颜真卿的正书,矫健雄伟;柳公权的用笔秀丽劲媚;怀素的"狂草"气度恢弘,他们都在书法史上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宋代书法

 

宋代书法与魏晋、唐代相比缺乏鲜明的特色,这是由于帖学盛行,书家囿于守成的结果。元丰年间,著名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提倡屏除帖学以后才有所振兴,宋代书法更偏重""的自由发挥,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篱,出现了一些精品。

 

◆ 元明清书法

 

元明清三代的书法基本上沿着魏晋唐宋的风格发展,书家众多,个人成就也有超过前人的,但没有出现开创性的大书家。元明清的书法已无法超过晋唐。

 

★ 书法的种类

 

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特的字体。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末。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