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他“故意”丑化英女王 可英女王却为了这幅画去他画室72次

  2022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诞辰100周年。在艺术领域,他被誉为“20世纪除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

  作为纪念,英国国家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场名为“新视角(New Perspectives)”的回顾大展,展出了艺术家7个创作阶段的60多幅重要画作。展览于本月初正式开幕,将持续至明年1月。

英国国家美术馆为弗洛伊德举办的展览海报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弗洛伊德的名字还曾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而被许多人再度提起。因为那幅著名的、“丑陋”的女王肖像,就是出自这位艺术大师之手。

  如果说弗洛伊德这个名字让你想起了那位以“解梦”著称的心理学大师的话,没错,他俩有密切的关联——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正是那位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


年轻时的卢西安·弗洛伊德

  他让架上绘画重获荣耀

  天生叛逆的弗洛伊德,从年少时起就一直极力否认爷爷的心理学研究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毫不感激母亲对他的宠爱和支持。他甚至曾说,如果父亲也全力支持他的创作,那么他很可能出于叛逆而放弃艺术。“如果他们两个都赞成,我恐怕就会跑去当马术师,那是我另一个梦想职业。”

  这种顽固与叛逆同样体现在他对模特的选择上。弗洛伊德的模特大多是家人、亲戚、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他熟悉的普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被选择”而非“选择”。弗洛伊德曾明确表示:“如果有人要我画他,我通常会无比反感。”


弗洛伊德自画像

  所以,这位性格高傲孤僻的艺术家,从来都不买什么名人、富豪或贵族的账。据说教皇保罗二世和戴安娜王妃都曾向他求画,也都被他拒绝。而收藏了不少弗洛伊德作品的英国女王,作为艺术家忠实的粉丝,在耐心而礼貌地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沟通后,才终于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同意。

  他提出的条件是:女王要亲自来到自己的画室做模特。于是,前前后后,女王去了弗洛伊德的画室——72次。最后,她得到了这幅小小的肖像。


英国女王在弗洛伊德的画室

  与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丝网版画上青春貌美的女王相比,弗洛伊德所画的这幅尺寸很小的肖像,在任何普通观众眼中,都与“好看”绝缘——乍一看这就像一张粗野的男人的脸,肌肉和线条都显得那么“糙”和“硬”。

  但在懂艺术的批评家和藏家们眼中,这幅画画出了女王“结实、坚韧的灵魂”,堪称“150年来最好的皇室肖像”。


弗洛伊德为英国女王画的肖像

  面对模特,弗洛伊德有着近乎解剖一般残忍的观察方法——“我会坐得非常近,然后凝视。”他以检视者的身份去剖析每一位描绘对象,从而放大他们隐藏的点点滴滴。这种深入灵魂的观察方式让他的模特们备受煎熬,正如《穿条纹睡衣的女孩》中的主人公西莉亚所说:“我觉得我被毫无一丝怜悯地审视着,好像躺在手术台上。”


《穿条纹睡衣的女孩》

  你看一个对象的时间越长,就越抽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更真实。”

   ——卢西安·弗洛伊德

  也不是没有人问过女王,她的观感如何。女王回答说:“弗洛伊德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他的每一笔、每一点,都是高贵的艺术结晶。在我眼里,这幅画绽放出神圣和高贵的光芒。”她亲自感谢弗洛伊德,表示“我非常欣赏您的调色技巧”。

  这位被誉为“20世纪除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的弗洛伊德,所深入的艺术领域比毕加索还要纯粹——就是最传统的架上绘画。

  20世纪是当代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的时代,“古老”的架上绘画一度被视为没有了前途,然而终其一生只画人像的弗洛伊德,却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占据充满荣耀的一页。


《镜像与两名儿童》

  或许,正是因为弗洛伊德无比的坚持与顽固,以及惊人的才华与创造力,他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于写实艺术和人体绘画的偏见。纵然那些当代艺术新鲜且奇特,但如果把他的油画与任何一件当代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其光彩都难以被掩盖。

  艺术并非要你“赏心悦目”

  提到弗洛伊德,几乎就不能不提到英国另一位当代艺术大师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他是弗洛伊德多年密友,两人都曾以对方为模特,创作过极为精彩的画作。与弗洛伊德相比,培根的天赋更高,其性格与艺术风格也更为狂野不羁、充满挑衅、冒犯与挣扎。

  两人相识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培根比弗洛伊德大13岁。弗洛伊德对培根的艺术天赋十分推崇:“他谈到如何只用一笔来表达出大量信息,这让我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兴奋,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培根(左)与弗洛伊德

  然而,培根似乎满不在意地挥霍着自己的天赋。他的生活也奔放不羁,经常带着弗洛伊德出去花天酒地,甚至赌博。但艺术永远是两人之间最深的共鸣。

  弗洛伊德早期的画作较为写实,笔触相对纤细,到了1950年代后期,他开始使用更加粗犷的厚涂法,对人的肉体肌肤质感的描绘更加大胆直接,“丰乳肥臀”的写实中带有几分抽象特质。这种转变的背后被普遍认为是受到了培根的影响。


弗洛伊德早期作品《抱猫的女孩》(1947年)

  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过:“在某种程度上,培根‘打开’了我的眼睛。他的作品让我震撼,他的性格感染了我。”

  1990年代,弗洛伊德开始痴迷于描绘身体肥胖的人。雷夫·鲍厄里(Leigh Bowery)与苏·蒂利(Sue Tilley)两位身材臃肿的模特频繁地出现在他的创作之中。2008年5月,他的作品《熟睡的救济金管理员》在佳士得以3364万美元的价格售出,轰动了整个艺术圈。弗洛伊德的名声也由此走向全盛。

  如果抱着寻找“赏心悦目”之感的目的看这幅《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下图),那你找不到一丝一毫世俗的“美感”。一个满身赘肉的人体横陈在一张又脏又旧的沙发上而已。


  但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这幅画事实上已经演变为一种多维的艺术——你能看到肉体不断生长直至丰硕的过程;你能察觉出看似沉睡的模特在这段时间内复杂的心理变化;你甚至能闻到围绕在肥胖的肉体周围的那种特殊的蒸腾的气味,就像凡·高的《吃土豆的人》所散发出的焦熟的烤土豆味一般。

  只有极为丰厚的物质性呈现才能给观者带来这种“视嗅联觉”的奇妙体验,也只有像弗洛伊德这样的绘画大师能将这种呈现表达得淋漓尽致。

  后来人们得知:2008年买下这幅画的神秘藏家,是俄罗斯超级富豪阿布拉莫维奇。买下这幅画的第二天,他就在苏富比又豪掷了8630万美元,买下了弗朗西斯·培根的一件三联画。

  培根还有一幅更加著名且富争议的画作——《教皇英诺森十世》。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这幅画的“原型”是西班牙古典绘画大师委拉斯凯兹于1650年创作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见上图)。在这幅画中,教皇表情严肃,眼神威严而犀利,身上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在黑色背景下,凸显出宗教的神圣气息。

  而在培根的“再创作”中,教皇的形象令人瞠目结舌——他通过扭曲变形的手法将古典大师笔下威严庄重的教皇,转化为一个如幽灵般大张着嘴、似乎在绝望尖叫的可怖形象,甚至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地狱中的魔鬼。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艺术家关于宗教的思考,也是一件载入西方现代艺术史的作品。


弗朗西斯·培根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

  以世俗眼光来看,弗朗西斯·培根所画的人物在普通观众看来大概都相当恐怖,并且他的表现也非常直白。但是,培根认为这些所谓的“恐怖”,其实表达着生命的自然规律。

  所谓的“恐怖”,往往来源于“真相”。当我们不加修饰地指出某件事背后的真相时,人们往往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因为事实或真相总是有些残酷。培根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的画会令人受伤。“人们常常认为,扭曲一个人的形象就是伤害这个人。”


弗朗西斯·培根以弗洛伊德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三联画

  因此,和弗洛伊德总是对着真人模特慢慢画相比,培根更喜欢参考照片来创作。他也曾在采访中解释过这么做的原因:第一是看着照片、带着对画中人的回忆作画不容易受限和分心;第二就是培根很多朋友认为他在画中对人的暴力扭曲是一种“伤害”,因此他更愿意独自完成绘画,而非当着真人的面“伤害”他们。

  艺术存在的意义

  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阿妮丝·加拉德(Agnes Callard)在她今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艺术是用来让我们看见“邪恶(evil)”的。

  这里的“邪恶”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加拉德使用“evil”一词来概括所有人类的负面体验——饥饿、恐惧、伤害、痛苦、失败、不公、背叛、残忍、孤独、绝望、堕落、毁灭……


作者给这篇文章也配了“丑陋”的背景画

  为什么艺术要展示这些?

  因为,在现实中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求一切皆有用,要对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体验有所帮助。

  加拉德举例说:想象你进入一个房间时,你会看到什么?如果你累了,会注意到坐的地方;如果你渴了,会注意到杯子;如果你热了,会发现风扇或窗户。你在房间里看到的东西都有一个功能,并对你有用。

  在“正常”的生活中,人们倾向于获得、改善、实现和享受,当周围的事物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就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艺术解除了关注“负面”和“无用”的禁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才是真正现实的。


弗朗西斯·培根《戴帽子的男人》

  “艺术存在的意义,并非提升或改善生活。”加拉德写道,“艺术存在的意义,是让我们从那些令人精疲力竭的、功利的积极意义中挣脱出来,看到生命本来的面貌,那些人类能够观察、注意、想象并表达出来的一切。”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乔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