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卞隐居图》
《青卞隐居图》局部1
《青卞隐居图》局部2
《青卞隐居图》局部3
《青卞隐居图》是纸本水墨画。画面描绘了画家曾经隐居的地方——卞山的美丽风景。在近处:一条山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山路两边树木一丛丛,,一个人正在拿着手杖漫步林间,溪水淙淙而过,怪石嶙峋立在溪岸边;顺着山路依次向上,山峦连绵起伏,林木茂盛,数间茅屋掩映在树林间,若隐若现,隐约可见一位高士抱着膝盖坐在屋子中;继续顺着山路向上,“可望而不可及”的险峻山峰矗立眼前,仿佛游龙扶摇直上。这幅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卞隐居图》构图精巧,采用“之”字形取山势的震撼之感,层峦丛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而画家却稳坐茅屋之中,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突显了画家的归隐之心;画家独创的“繁线密点”运用的自然流畅,细如牛毛的笔法将山顶、山崖、山的峭壁反复皴擦,加上浓淡相宜的墨色,使得整个画面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种运用画笔营造出来的空间感,给观画人一种超自然的视觉冲击力。
卞山,又叫做弁山,距离浙江省吴兴市西北大约十八公里,山势陡峭,林木茂盛,元朝末年,王蒙曾经在这里隐居过一段时间。
《青卞隐居图》对后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笔墨技巧的多样(尤其是皴法的极致发挥)、意境营造的形式、山与水在画面中的空间比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山水画的技法和形式。
这幅《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画。描绘了晋代道士葛稚川举家移居罗浮山,截取了在路上的一段故事。这幅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葛稚川移居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整幅画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山峰,山上穿插着郁郁葱葱的大树以及若隐若现的房屋,以溪水为依托,以山路为指引,使得众多的山峰浑然一体,显得整个画面的景致更加滋润丰茂。
画面中树木的用笔苍劲精细,树叶用双勾,树干精勾细描,加上五彩斑斓的设色,彰显出树木的勃勃生机;山石用细笔仔细刻画,然后施以墨色、青色、赭色反反复复地渲染,断崖采用大小斧劈等皴法,使得山色葱郁、断崖陡峭;人物的用笔纤细、工整、流畅,造型古朴雅致——可能是画面主人公身份的影响,即使是骑着的牛也表现出憨厚纯朴的样子。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幽深宁静、远离凡尘的意境之美。
《葛稚川移居图》中的葛稚川与王蒙都是出自名门望族,都希望可以入世做官,施展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造化弄人,两人的仕途之路相当曲折坎坷,最终两人都心灰意冷 ,选择了逃离现世而出世隐居的生活。
这两幅画都反映了画家的隐居思想,尤其是《葛稚川移居图》是最能体现画家想寻找世外桃源的作品。
王蒙,元末明初著名画家,精通“诗、书、画”的赵孟頫的外孙。曾经在元末被招致幕府,后来隐居在卞山,明朝成立以后,又出任泰安知州,以后卷入胡惟庸案件之中,直接导致画家冤死狱中。画家这样的结局很是令人痛心与惋惜。
(文/陈老师)